李成补充道:\"臣建议分校教学各有侧重。苏州校偏重纺织、瓷器等轻工业,广州校侧重航海、造船等技术。\"
朱雄英欣然采纳:\"就依爱卿所言。此外,各地匠造学堂要与当地工坊紧密合作,做到学以致用,产学结合。\"
随着匠造学堂人才的不断输出,各地官办与民营工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
短短数月内,苏州的丝织工坊引入西方织机技术,改良后的织机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升;景德镇的瓷器工坊融合意大利玻璃工艺,创造出晶莹剔透的新型瓷器,被商人们称为\"水晶瓷\";河北的铁矿采用改良的鼓风炉和淬火技术,钢铁产量与质量同步提升。
朱雄英亲自前往这些工坊视察,除了关注技术创新,他更加关注工匠们的生活条件。在一家铁器工坊,他发现工匠们工作环境闷热,通风不良,立即下令改善。
\"工匠乃国之重器,岂能视若草芥?\"朱雄英严肃地对随行官员说,\"各地工坊必须保障工匠权益,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。户部拨款,专门用于改善工坊条件,建设工匠居所。\"
他进一步明确:\"工匠伤病要有救治保障,年老要有退养机制,子女要能接受教育。只有如此,才能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工艺,形成良性循环。\"
在京城郊外,朱雄英批准建立了一座规模宏大的\"机械坊\",专门研发大型机械设备。在这里,来自匠造学堂的毕业生与经验丰富的老匠人共同协作,潜心研究各类机械创新。
机械坊的首批产品中,最令人瞩目的是一台蒸汽驱动的抽水机。这台机器采用改良的锅炉设计,利用蒸汽压力带动活塞运动,进而驱动抽水装置,能够从深井中源源不断地抽出水来。
\"若此技术成熟,不仅可用于矿井排水,还可应用于城市供水、农田灌溉,甚至可能改变船只的动力方式。\"负责此项目的工程师向朱雄英汇报时信心满满。
朱雄英思索片刻,说道:\"此等技术乃变革之始,必须持续投入。朕要求机械坊集中精力,深入研究蒸汽动力的各种可能应用。\"
这些技术革新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,也悄然改变着大明传统的农耕社会结构。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工坊劳作,掌握专业技能,收入水平显着提高。围绕大型工坊,新兴城镇逐渐形成,商贸活动日益繁荣。
面对这些深刻变化,朱雄英在御书房召集大臣们进行专题讨论:\"技艺创新带来社会变革,朝廷政策必须与时俱进。户部、工部要研究制定适合新型产业的税制和管理办法,既要鼓励创新,又要确保公平有序。\"
他特别强调:\"工匠地位必须提升,技艺必须受到尊重。朕决定,在科举考试中增设'器械'专项,让精通技艺者也有入仕机会。只有如此,才能真正形成'经学为体,实学为用'的社会风尚。\"
明仁宗七年初春,熙攘的太仓港迎来了令人翘首以盼的时刻。失联数月的郑和船队终于陆续返航,比预计时间晚了近半年。当第一面\"四海通商\"的旗帜出现在海平面上时,整个港口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。